
前阵子陪刚回国的表妹来逛街,第一站就扎进了秀水街的“北京礼物”店。刚进门,她就被唐人坊绢人展台勾住了脚—— 店员笑着介绍,只要扫个脸,就能把真人神态复刻在绢人上,连衣服纹样都能自己选。
表妹眼睛一亮,当即决定做一个穿汉服的“自己”,一边选纹样一边念叨:“以前总觉得非遗是要落灰的老物件,没想到现在能这么玩!”
今年双节,某平台数据很能说明趋势:“数字文旅体验”搜索量暴涨,国潮文创销量直接翻倍。大家买文化类的东西,早不是“买个标志”了,大家更想“带段回忆走”。

还记得第一次带外地朋友逛北京,那是很早以前了。我满脑子都是“打卡清单”。从故宫到长城,手里拎的全是印着地标图案的冰箱贴、明信片。朋友笑着说:“这哪是纪念品,分明是把北京的‘符号’搬回家了。”
那时候的文创,不管是王府井的文创店,还是景点门口的小摊,常见的多是故宫、天坛、长城这“老三样”,逛上几家就觉得都差不多,其实说起来,大家无非是想淘点特别的。
没想到这些年,“北京礼物”悄然变了样。现在逛“北京礼物”,一位90后设计师说得实在:“我买的不是包,是北京的根。”她每次来都要带几件回去,就为琢磨那些藏在细节里的“京味儿巧思”。
能带走的记忆,这背后其实是文化自信的底气。四中全会强调以创新激活传统,“北京礼物”正蹚出条新路:不做一次性的纪念玩意儿,要做能连起情感的“小纽带”。
创新设计,从“元素拼贴”到“讲好北京故事”。个性化的定制,让北京的老物件“活”了起来。
今年3月开的“京味拾光”主题店,几百款全是独家定制的。有团队花六年时间做的胡同故事手账本,22条特色胡同都藏在里面,翻开就是老北京的烟火气。小店负责人说:选在杨梅竹斜街开店,就是想避开过度商业化,毕竟来这儿的游客,都爱小众、有特色的东西。
“北京礼物”能火,是有秘诀的:把老祖宗的非遗手艺当底子,再用科技添把新火。除了可以定制3D打印故宫绢人、中轴线榫卯摆件、天坛祈年殿模型,还可以配合VR动画,观看制作过程。

科技一帮忙,体验门槛低了,老传统也离日常生活更近了。
逛着逛着就能碰到“北京礼物”,想买随时都能买。全国两会、中关村论坛、中国国际时装周、中国网球公开赛这些大活动上,总能刷到它的影子。
“北京礼物”借着各种平台与合作,把北京文化“秀”了出去。和老字号联名的戏曲珠宝,和国民品牌联名的美妆品牌,把老传统和新时尚拿捏得恰到好处,精准戳中年轻人的心巴。

现在再带朋友逛北京,我们不再执着为买标志性的物件而到处奔忙,而是在旅途中,在每个心动、感动的当下,随着脚步走进抬眼可见的门店,再花一些心思,挑一件真正合心意的“北京礼物”。
它可能不贵,但足够特别;可能不大,却能装下一段难忘的回忆。把这样的北京记忆揣回家,才是旅行最实在的收获。

不只是让东西好卖,更要让文化“活”在真正的日常里。未来的文化消费,得有“智慧”,更要有“温度”。从人到“数字人”,最终仍然要回归到人,如果说“数字人”是技术赋予的“智慧”,那么北京人发自内心的热情就是人文沉淀的“温度”。
当数字人能帮你规划行程,当文创能接上你的生活,再加上北京人发自内心的热忱与真诚,文化消费就不再是“买东西”,而是“交个朋友”,文化在烟火气与人情味中真正落地生根。
或许这样的文化消费才真的能走得更远。就像网友说的:“最好的旅行纪念品,是能让你每次看到它,都想起在这座城市的美好时光。”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博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