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以前,人们总讨论向往的美好生活是什么?常听到一个浪漫的答案:诗和远方。
昨日我妈正在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学跳扇子舞,我随口一问:“您心里的诗和远方是啥?”她笑而不语,拿着扇子在我面前开始翩翩起舞。那一刻,我忽然顿悟,湿了眼眶。
也让我瞬间联想到前不久,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》,其中最让我触动的,是那句始终不变的初心——“以人民为中心”。这五个字也让我越发懂得,真正的“诗和远方”就蕴藏在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温暖实践中。
“诗”是文化自信。以北京为例,“十四五”期间,北京用心用情保护利用好红色资源,擦亮了一系列红色地标,“北京榜样”的选树,让身边榜样达近7万人,创新推出的“‘京’彩文化 青春绽放”行动计划,年均举办千余场活动,覆盖首都33所高校40万大学生,引领青年学生厚植文化自信、涵养家国情怀。文化遗产得到整体性系统性保护,历史文化名城“金名片”更加璀璨夺目。“演艺之都”“博物馆之城”“书香京城”“文商旅体融合创造文化新生态”“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效能”一条条举措印证了北京在用行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需求。
“远方”是绿水青山。2024年,PM2.5年均浓度为30.5微克/立方米,I-Ⅲ类水质河长占比87.2%,比2020年提升23.4个百分点,增加了730公里;公园总数达1100个……一串串数字背后,是北京以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为己任,以生态“含绿量”提升发展“含金量”,交出的一份亮眼的生态答卷。“美丽北京”也一步步从蓝图照进了现实。“森林走进城市”“绿色遍布乡村”“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”正在生动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篇章。
“诗和远方”是坚实的“底气”。一个五年,连缀着又一个五年,北京用坚实的步伐稳步前行,以“国之大者”的胸怀践行首都担当,“五子”联动成局成势,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;、12345接诉即办,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、疏解非首都功能,优化产业布局、京津冀协同发展,解决百姓看病难……有人说,上学、就业、就医等这些小事,就是我们的诗和远方。
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当“诗”落入烟火人间,它不再是文人墨客的专属。在乡村,它是农民直播间里,为自家磨盘柿即兴打CALL吆喝的打油诗;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,老baby们重拾画笔描绘出的花鸟图;在城市,它是老旧小区改造后邻里闲话的温情,是咖啡馆里年轻人交流探讨的灵感碰撞,是街角城市书房里读者沉浸阅读的静谧时光,是让每个老百姓生活更有奔头,脸上自然流露的笑意盎然。
当“远方”近在咫尺,它不再是离乡背井的遥望。而是蓝天白云续写的生态画卷,是“一刻钟生活圈”兜住的便利日常,是轨道交通织就的都市脉络,是“一网通办”带来的高效服务。它是推窗见绿的清新舒畅,是接诉即办的快速回应,是“城市大脑”用数据感知的民生温度,是一根根精细治理的“绣花针”,在广袤乡土与繁华都市间,绣出的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的温暖图景。
习总书记曾在新年贺词中饱含深情地说:“家事国事天下事,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。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“家国天下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国家观,代表了一种深厚的共同体意识,家国情怀更是一种文化传承。从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年致力于核潜艇研究,诠释“对国家的忠,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”,到无数青年投身乡村振兴事业,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,都是家国情怀的生动实践。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,将家庭幸福系于民族复兴,真正实现诗和远方的升华。
诗不在远方,而在心间;远方不必远行,而在觉醒。新时代的“诗和远方”,是文化自信,是绿水青山,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底气。
所以,诗和远方,究竟是什么?
最好的诗篇,就写在人民日益丰盈的精神文化生活里;最远的远方,就在我们共同奋斗、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。
博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